刘五娘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读书的料,真要是每个孩子都会读书,她村子里怎么可能几十年都出不了几个秀才啊?
刘五* 想法很简单,却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,那就是学习对于他们来说,是一件奢侈品。
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两件奢侈品。
夏澄是想当然了,在她的世界里,孩子从小接受义务教育,大家都不是文盲,字总是认得的,可在古代,有的是人穷极一生也不过只认识自己的名字。
不如先分开,擅长习武的去习武,擅长习文的去习文,两边互相教导,又能省下钱财,又能巩固学识。
而且将先生请到家里的私教行为也不行,长阳偌大县城,定然有开设学堂的人,学文自有文学堂,学武自有武学堂,这一类学堂教的或许没有私教细致,但花费也少啊!
夏澄想明白后,知道自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,她习惯用现代的思维去想这里的事情了。
知错能改,她马上更改了之前的策略,决定先从这些孩子中找出学文学武的人才来。
学文倒是好说,夏澄又不指望他们去考个状元回来,能坐得住,记性不差的孩子就行。
学武就难了,这些孩子被饿的身体瘦弱,手腕细的像枯枝,一折就断,怎么看都不像是学武的材料,怕不是到时候与旁人切磋,一脚就会被踹翻在地上,昏死过去。
“掰手腕比比力气,力气大的去学武,力气小的去学文,不管是学文还是学武,等从学堂回来,都要由学的最好的那个,重复白日里先生的话,教导其他未曾学过的人。”
夏澄只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分出他们主攻的方向。
方小梅年纪比别的孩子大,掰手腕自然她第一个赢,她还挺高兴的,那些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,她看了都头疼,还是学武更适合她。
不过想着晚上还要互相学习,她又开始犯愁了。
往前几日,他们何曾想过,自己有朝一日会因为读书习武而头疼?他们那时还以为,自己看不见明天的太阳了。
最后去习武和习文的人又变成了平等,两边都是三个女孩三个男孩。
长阳是公主封邑,公主喜女子文采好,所以一般家里有些条件的都会送女儿启蒙,不像别地,女孩子想要习文读书,只能请女先生到家中来,耗费颇多,寻常人家根本请不起。
这些孩子的命运因此而改变,第三日,夏澄给了方家夫妇钱,一共十二个孩子,一个孩子上学用的学费需交够半年,大概一两半,这倒是不贵,可还要买拜师礼与启蒙用的书本。